非遗直播要善借外力 环球信息

经济日报   2023-04-23 09:54:52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者:曾诗阳

曾几何时,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,非遗仅仅是停留在书上的陌生名字。一小段文字、几张图片就构成了对一门传统艺术的介绍,这难以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,更难以点燃传承非遗的热情。而现在,点开直播间,天南海北的非遗生动展现,主播介绍着历史渊源、文化故事,回应留言和提问,与各地观众发生情感连接。观众则用点赞、打赏、购买等方式,表达对非遗艺术的认同与喜爱。

非遗从业人员曾用“找市场不如找市长”来自嘲非遗依赖政府拨款、市场萎缩的发展状态。其问题并不在于底蕴消减,而在于能否实现创意化、生活化的传播,能否打破时空限制以较低成本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中。直播间恰好构建起了这样的一个场景,让非遗走出不同角落,人们可以在手机屏幕中看到千里之外的村庄闪耀出的艺术光彩。

非遗产业在直播中所收获的,不仅有关注和鼓励,还有文化传播和经济收入。过去一年,在抖音非遗主播中,获得打赏的人数同比增长427%,打赏金额增长533%,非遗好物的销量同比增长668%。传承人从依赖补助到通过打赏“票房”等途径增收,非遗产业“自发造血”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。从业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,收获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肯定,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,坚定了传承信心,也有助于解决小众非遗人才凋敝的问题。此外,直播拉近了非遗从业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,从业者在互动中收获知音、汲取意见、精进技艺,形成相互信任、欣赏、促进的观演关系,形成尊重文化、艺术与创造的社会氛围。

同时也要看到,非遗直播还面临一些问题。以戏曲类非遗直播为例,不少观众坚持认为看戏就该在现场,面对面观演更能感受演员一招一式背后的功夫。如何弥补“氛围感”是非遗主播们应探索的课题。又例如,一些非遗在直播间“出圈”却后继无力,仅能吸引一时的关注,还需加强系统规划和包装。

对于非遗从业者而言,做直播应了解当下市场需求,根据不同非遗的艺术特点选用合适的传播方式,避免内容同质化。或通过服化道突出艺术之精美,或记录制作过程以体现工艺之精湛,又或是展现匠心精神,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、见真情,进行更有深度的内容输出。各地区、各种类的非遗从业者也可以探索跨界合作、协同传播的可能性,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活力。

对于直播平台而言,应通过资源、流量、运营等服务非遗从业者。给予额外的流量扶持,提供直播技巧培训,帮助从业者更得心应手地使用直播;通过节目共创、专场策划等方式,搭建桥梁,为非遗主播创造和专业艺术家交流学习的机会;为有能力的从业者开通付费演出功能,为优质演出提供多机位同步播放功能,提供更佳观演体验。

对于当地有关部门而言,不妨把非遗直播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的契机,以文促旅带动相关产业发展,加强宣传,配合举办线下文化活动,线上线下协同更好促进文旅消费。

截至去年12月,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名册)的项目有43项,总数位居世界第一位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1557个,而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,庞大的用户群体与丰富的非遗项目还蕴藏着很多可能性和潜力。互联网平台将不断迭代,以直播为起点,期待非遗保持生命力,继续拥抱新技术、新潮流,迎来一轮又一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(曾诗阳)

推荐